詞語解義
逃〈動〉
形聲。從辵,從兆,兆亦聲。“兆”意為“遠”。“辵”與“兆”聯合起來表示“往遠處遁走”。本義:遁走遠方,流亡遠方。
同本義
逃,亡也。――東漢·許慎《說文》
許由逃之。――《莊子·外物》
恆侯體痛,使人索扁鵲,已逃秦矣。――《韓非子·喻老》
處於逃。――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上》
逃來,擇其深峭者潛焉。——唐·柳宗元《游黃溪記》
逃未及遠。――清·紀昀《閱微草堂筆記》
脫身以逃。――明·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
逃避,迴避
少則能逃之。――《孫子·謀攻》
今我逃楚,楚必驕,驕則可與戰矣。――《左傳·襄公十年》
逃(迯)táo
⒈逃走,逃跑:~亡在外。追捕~犯。
⒉避開,躲避:~避。~難。躲~。
方言集匯
粵語:tou4客家話:[海陸豐腔]to2tau2[陸豐腔]to3[台灣四縣腔]to2tau2[東莞腔]tau2[客英字典]tau2[寶安腔]tau2[梅州腔]tau2[客語拼音字彙]tau2to2
古籍解釋
康熙字典
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徒刀切,音陶。《說文》亡也。《書·牧誓》乃惟四方,多罪逋逃。《注》謂有罪逃亡之人也。
又《廣韻》避也,去也。《史記·吳世家》季札讓逃去。《注》謂讓位而逃也。《後漢·謝該傳》良才抱璞而逃,所謂往而不返者也。
又通作跳。逸去也。《史記·高祖紀》項羽圍成臯,漢王跳。《注》跳,音逃。《前漢·燕王澤傳》跳驅至長安。
又葉田黎切,音題。《劉歆·列女贊》衞君不聽,後果遁逃。許不能救,女作載馳。 《集韻》逃,俗作迯,非是。,古文造。